译文
风声急促,乌鸦啼叫不停,大雨将至,蚂蚁争战正酣。
事情的真实与虚假在哪里?在人间,人们常常把北方当作南方,混淆了方向。
晚风轻轻吹过,池塘中的莲花香气四溢;清晨的阳光照射,皇宫的槐树影子逐渐西斜。
我梦到了白下(南京的古称)和长干(南京的古地名),那里的青门(古代城门名)和紫曲(繁华的街道)已被尘埃所迷蒙。
注释
风急啼乌:这里以乌比人,在政治风向变化时随风转动,为保全自己,趋利忘义。
急:一作“息”。
雨来战蚁方酣:这里借喻势利之徒见风使舵,弄权酣战。
北看成南:站在谋私利或小集团的立场
第一首诗的开端:“风急啼乌未了,雨来战蚁方酣。”这两句巧妙地描绘了眼前的自然景象。与王安石诗中“柳叶鸣蜩”和“荷花落日”相似,同样以景开篇,但这里的景物描绘却蕴含着深层的寓意。据《述征记》记载:“长安宫南有灵台,有相风铜乌。或云:此乌遇千里风乃动。”乌,作为风的观察者,其啼鸣预示着风势的急骤。而《易林·震之蹇》中的“蚁封穴户,大雨将至”则表明蚁的行为是大雨将至的征兆。它们为了争夺洞穴而争斗,象征着风急雨骤的来临。
在乌啼与蚁斗之间,我们不仅看到了风雨的自然现象,更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意。接下来的“真是真非安在?人间北看成南。”则是对这种深意的进一步揭示。正如《庄子·
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或曰:六国互丧,率赂秦耶?曰:不赂者以赂者丧。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故曰:弊在赂秦也。
秦以攻取之外,小则获邑,大则得城。较秦之所得,与战胜而得者,其实百倍;诸侯之所亡,与战败而亡者,其实亦百倍。则秦之所大欲,诸侯之所大患,固不在战矣。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斩荆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子孙视之不甚惜,举以予人,如弃草芥。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后得一夕安寝。起视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无厌,奉之弥繁,侵之愈急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。至于颠覆,理固宜然。古人云:“以地事秦,犹抱薪救火,薪不尽,火不灭。”此言得之。
齐人未尝赂秦,终继五国迁灭,何哉?与嬴而不助五国也。五国既丧,齐亦不免矣。燕赵之君,始有远略,能守其土,义不赂秦。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,斯用兵之效也。至丹以荆卿为计,始速祸焉。赵尝五战于秦,二败而三胜。后秦击赵者再,李牧连却之。洎牧以谗诛,邯郸为郡,惜其用武而不终也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,可谓智力孤危,战败而亡,诚不得已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,齐人勿附于秦,刺客不行,良将犹在,则胜负之数,存亡之理,当与秦相较,或未易量。
呜呼!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,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,并力西向,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。悲夫!有如此之势,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,日削月割,以趋于亡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!
夫六国与秦皆诸侯,其势弱于秦,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。苟以天下之大,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国下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