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
李白〔唐代〕
涩滩鸣嘈嘈,两山足猿猱。
白波若卷雪,侧足不容舠。
渔子与舟人,撑折万张篙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涩滩的流水嘈嘈不休,两岸山上到处跑着猿猴。
陵阳溪水卷起的浪花如白雪,巨石侧立在水中不能穿过小舟。
船夫和渔人,一年里恐怕要撑折一万支船篙在这里头。
注释
泾县:在今安徽省泾县。
陵阳溪:即今安徽省泾县西舒溪。
涩滩:在今浸县西九十五里。《明·一统志》载:“涩滩在泾县西九十五里。怪石峻立,如虎伏龙盘。”
足:多。
猿猱(náo):即猿猴。猱,猿类,善攀折。
足:通“石”,意指巨石。
不容舠:《诗经·卫风·河广》“谁谓河广?曾不容舠。”谓两岸狭窄,容不下小船。舠:小船。
鉴赏
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山脉东南部,上游水流湍急。“涩滩鸣嘈嘈,两山足猿猱。白波若卷雪,侧足不容舠。渔子与舟人,撑折万张篙。”这是写上游江水蜿蜒曲折,两岸千嶂绝壁,翠竹凌空,奇秀多姿。而下游自泾县至芜湖汇入长江,沿途水流平缓、清澈如镜、良田平畴、阡陌如秀、人如画中游。可见在唐代青弋江上游就有舟楫往来。
诗人抓住陵阳溪至涩滩一段江水湍急、怪石峻立的特点,勾勒出了一幅舟行险滩的图象:江水咆哮,冲击着滩中的巨石,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嘈嘈之声;翻涌的波涛,撞击在岩石上,激起了象雪一样的浪花;两岸山林里还不时传来一声递一声的猿猱的哀鸣;江滩里侧石凌出,就连如叶的小舟也难以通行。然而,就
创作背景
此诗为天宝十四载(755),李白在宣城一带所写。此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刘忆萱 王玉璋.李白诗选讲:辽宁人民出版社,1985年06月第1版:323-324
2、
詹福瑞 等.李白诗全译.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:815
简析
《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》是一首五言古诗,此诗抓住陵阳溪至涩滩一段江水湍急、怪石峻立的特点,勾勒出一幅舟行险滩的图象:诗的前四句摹声状物极力渲染自然景物的险恶气氛,作为画面的背景,烘托了画面主体部分的夸张描写;末两句对于渔人舟子撑篙行船艰苦万分的夸张描写,又进一步点染了江滩的险恶。这种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,突出了全诗的主题,集中地衬托出渔夫和船工劳动的艰辛及其“撑折万张篙”、不畏险阻、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。
李白
李白(701年2月28日~762年12月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(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),一说山东人,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,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省秦安县)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,与杜甫并称为“李杜”,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李白为兴圣皇帝(凉武昭王李暠)九世孙,与李唐诸王同宗。其人爽朗大方,爱饮酒作诗,喜交友。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,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,代表作有《望庐山瀑布》《行路难》《蜀道难》《将进酒》《早发白帝城》等。 1128篇诗文 5967条名句
寒食
韩翃〔唐代〕
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
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
无题·相见时难别亦难
李商隐〔唐代〕
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
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
晓镜但愁云鬓改,夜吟应觉月光寒。
蓬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。(蓬山 一作:蓬莱)
省试湘灵鼓瑟
钱起〔唐代〕
善鼓云和瑟,常闻帝子灵。
冯夷空自舞,楚客不堪听。
苦调凄金石,清音入杳冥。
苍梧来怨慕,白芷动芳馨。
流水传潇浦,悲风过洞庭。(潇浦 一作:湘浦)
曲终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