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雨登城二首·其一
刘敞〔宋代〕
雨映寒空半有无,重楼闲上倚城隅。
浅深山色高低树,一片江南水墨图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秋雨与寒冷的天空相映显得若有若无,我在闲暇时分登上层楼依靠着栏杆欣赏秋色。
只见山色葱茏,树色苍翠,或青或黛,有浅有深,真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!
注释
半有无:是说空中细雨丝丝,若有若无。
重楼:层楼。倚:依凭,依靠。
城隅:城角。
水墨图:水墨画,指不施色彩,纯用水墨绘制的画图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吴昌恒 等.古今汉语实用词典.成都:四川人民出版社,1989
创作背景
《微雨登城二首》是秋天时节微雨中登楼野望之作。作者刘敞是经学家,博览群书,对经史钻研得很深,虽为官不高,却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。诗写得不少,但好诗不多。这两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,此诗为其中第一首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缪钺 等·宋诗鉴赏辞典[M]·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
2、
蔡智敏 贾文浒·中学生必读诗词精华鉴赏(春卷)[M]·武汉:长江文艺出版社,2018
3、
金性尧 选注·宋诗三百首[M]·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
4、
牧斯.宋人那缕简白的风——北宋诗人刘敞《微雨登城》赏析[J].高中生之友(高一高二年级版),2012(11):26-27
简析
《微雨登城二首·其一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诗的首句写秋日微雨;次句写登城;三句写纵目野望捕捉到的景象;末句是虚拟的意象。这首诗写雨映寒空,山深树幽,描绘出一幅山色葱茏、树色苍翠、或青或黛、有浅有深的江南水墨图,营造出清逸潇洒的悠远意境,饱含诗人极度愉悦之情。
赏析
这首诗通过写雨映寒空,山深树幽,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,运用白描手法,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。
第一句写秋日“微雨”,一个“映”字,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。如果是春日微雨,它弥漫一片,有如云雾,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“映”的;而初夏烟雨,无边无际,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,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“映”了。只有在秋天,这“无点亦无声”的仿佛透明的雨丝,才具备这个特点。因此,从“雨映寒空”入手,再用“半有无”加以细致描写,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。至于在“空”前着一“寒”字,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,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。
次句写“登城
刘敞
刘敞(1019—1068)北宋史学家、经学家、散文家。字原父,一作原甫,临江新喻荻斜(今属江西樟树)。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,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,后官至集贤院学士。与梅尧臣、欧阳修交往较多。为人耿直,立朝敢言,为政有绩,出使有功。刘敞学识渊博,欧阳修说他“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,下至天文、地理、卜医、数术、浮图、老庄之说,无所不通;其为文章尤敏赡”,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,著有《公是集》。 1700篇诗文 6条名句
沁园春·孤馆灯青
苏轼〔宋代〕
赴密州,早行,马上寄子由。
孤馆灯青,野店鸡号,旅枕梦残。渐月华收练,晨霜耿耿;云山摛锦,朝露漙漙。世路无穷,劳生有限,似此区区长鲜欢。微吟罢,凭征鞍无语,往事千端。
当时共客长安,似二陆初来俱少年。有笔头千字,胸中万卷;致君尧舜,此事何难?用舍由时,行藏在我,袖手何妨闲处看。身长健,但优游卒岁,且斗尊前。
点绛唇·感兴
王禹偁〔宋代〕
雨恨云愁,江南依旧称佳丽。水村渔市,一缕孤烟细。
天际征鸿,遥认行如缀。平生事,此时凝睇,谁会凭栏意。(栏 通:阑)
和董传留别
苏轼〔宋代〕
粗缯大布裹生涯,腹有诗书气自华。
厌伴老儒烹瓠叶,强随举子踏槐花。
囊空不办寻春马,眼乱行看择婿车。
得意犹堪夸世俗,诏黄新湿字如鸦。